湖南法治報訊(通訊員 李曉龍)“情系鄉村助振興,紓困解難暖人心”“駐村奉獻傾真情,一心為民謀福祉” 。近日,衡東縣楊橋鎮黨委政府及楊橋鎮荊竹村支兩委相關負責人一行,向衡陽中院送來兩面錦旗,感謝中院駐荊竹村鄉村振興工作隊四年來的傾情幫扶。衡陽中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馮衛,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殷秀成受院黨組委托接受錦旗。
地處衡東縣楊橋鎮西南部山區的荊竹村,總面積 9.6 平方公里,下轄 21 個村民小組,416戶1500 余人。這里曾因山高路遠、交通閉塞,為省級貧困村。2021年5月起,衡陽中院駐村工作隊接力鄉村振興,助力荊竹村實現華麗轉身,獲評衡陽市首批 “訴源治理示范村”“無訴示范村”和“五無創建平安村”,駐村工作隊連續四年獲評“全市先進工作隊”。
基礎建設破除發展瓶頸
脫貧攻堅前,荊竹村 “出行靠腿、聯絡靠吼、夜里摸黑” 的狀況成為發展桎梏。駐村工作隊聯合村支兩委將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首要任務,依托扶貧大道,實現21個村民小組組組通公路,95% 農戶家門口通水泥路,徹底打通山區交通 “毛細血管”。
同步推進水利電力設施升級,新修水圳4.5公里、水壩3座、山泉水井4口,新添路燈80余盞,添置垃圾亭(廂)20余處,建設生態小溪1.5公里,整治主干溪流2條,新建森林防火帶15公里,對電力通信網絡進行提質改造,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特色產業激活增收引擎
依托豐富林地資源,近年來,荊竹村構建 “山上有林、田里有菌、圈里有畜”的立體農業體系。特色種養結合。依托百草資源發展生態養殖,培育3戶養豬戶,年收入均超10萬元,產品直供本地餐飲市場。建成5畝羊肚菌大棚,創新“菌-稻-作物”三季輪作模式,年收入15萬元。?集體經濟創新。采取“合作社+農戶”模式,與農戶合作發展土潲水豬養殖,配套200畝水稻種植。2024年集體經濟收入增至30余萬元。資源立體開發。依托公路與防火帶建設,規模化采伐楠竹并加工竹筍制品,開發地皮菜、蕨菜等山貨直供商超酒店,形成季節性增收鏈。全力保障?就業。通過菌菇種植、稻田耕作及基建工程,全年提供本地務工崗位,帶動村民增收。
基層治理繪就平安底色
在改善硬件設施的同時,駐村工作隊發揮人民法院職能優勢,同步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邀請法院干警經常性深入荊竹村開展普法宣講,組織村民代表對村規民約進行修改完善,使村規民約更貼合實際、更具約束力,對村兩委干部和村級調解員開展調解業務輔導,提升調解能力和法律素養,助力基層矛盾糾紛化解。
荊竹村成為全市首批“無訟示范村”,被評為市平安創建“五無先進村” ,基層治理成效顯著。
在衡陽中院座談會上,楊橋鎮黨委政府及村支兩委相關負責人動情地說:“工作隊即將結束四年的幫扶征程,我們滿懷不舍與感恩。工作隊不僅為村里引入了項目資金,更將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帶給我們。如今村里人心凝聚,大家對未來滿懷憧憬,充滿信心!”
衡陽中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馮衛,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殷秀成代表中院黨組,對衡東縣楊橋鎮黨委政府與荊竹村支兩委對工作隊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謝,表示將繼續保持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深刻領會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意義,充分發揮司法專業優勢,為鄉村振興工作貢獻更大力量。
如今的荊竹村,水泥公路蜿蜒山間,產業基地展現生機,鄰里之間和睦相處......這個曾經的 “窮山溝”,正以基礎設施硬聯通、產業發展強帶動、基層治理優服務的生動實踐,書寫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精彩答卷。
責編:王汝福
一審:曾金春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湖南法治報